曾為全台第一,整合再出發的貓空休閒農業區

曾為全台第一,整合再出發的貓空休閒農業區

文/林宜潔

民國69年,全台第一座觀光農園——木柵觀光茶園在時任台北市長李登輝指示下成立。當時成立理由有二,除協助保護區內居民在法令規定下修建房舍,最主要的,是在茶葉外銷逐漸萎縮,影響國內茶產業的時空背景下,從在地特色茶產業出發,發展不同於單純初級生產的農村旅遊面向。如此,由台北市政府帶頭鼓勵市民到農村休閒遊憩,全台休閒農業的雛形便由木柵觀光茶園開始萌芽。

貓空水保茶園

民國71年「台灣製茶業管理規則」廢除,開啟茶鄉邁入家庭式加工、自產自銷的時代。木柵茶農不再需要將毛茶運至山下交由茶商、茶行販售,大眾得以直接上山向茶農購買茶葉。人潮湧入木柵,茶農除種茶、做茶,也供起簡易的品茗場所與餐點,成為今日貓空土雞城、茶坊的濫觴。到了民國96年,貓空纜車正式營運,掀起貓空另一波觀光熱潮,加上當地特色茶「鐵觀音」獨步全台,使得貓空一直穩居台北市近郊的熱門景點。

然而,最早發展農村觀光的木柵觀光茶園,並沒有快速跟上民國78年後,由農委會領導,在全台遍地開花的休閒農業區劃定風潮。比起法定休閒農業區擁有的輔導資源,由市政府指定的觀光農園地位相對薄弱。一直到了民國107年,台北市貓空休閒產業社區發展協會才在台北市產業發展局協助下,向農委會申請「臺北市文山區貓空休閒農業區」劃定通過。自此,貓空正式成為台灣95處休閒農業區的其中一員。

此一劃定,帶來貓空觀光轉型的開端,過去因鄰近大台北都會區,享有地利之便而客源廣進的貓空,在其高知名度下,亦有其懸而待決的困境。比如保護區內土地開發與違規使用的衝突,且餐廳業者、茶農茶商長年各自為政,缺乏社區規劃的共識。另外,作為知名茶葉產地,在農委會年年遴選的台灣亮點茶莊名冊上,尚看不到貓空店家羅列其中。

從觀光茶園一路至今,貓空仍是台灣鐵觀音茶的第一茶鄉。帶著風光的過去,歷經38年升格為休閒農業區後,貓空正進入社區居民、資源再整合過程,也開啟貓空的轉型挑戰。

違建問題難解,劃定休區為社區注入發展信心

貓空地處保護區,屬環境敏感地帶,大部分為山坡地,具國土保安、水土保持、維護天然資源及保護生態功能,土地利用開發受法律嚴格限制。然作為知名的觀光景點,搭建餐飲與休閒場所在所難免,從而衍伸的違建問題一直存在政府與社區之間。

「107年通過劃定休區之後,改變這個地方很大,讓貓空人更有目標和底氣,以前可以說是過著沒有未來的日子。」回到貓空接班12年,現任貓空休閒產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侑霖不諱言,違建問題就像一根針,存在貓空居民與政府之間,彼此都坐立難安。「我們的房子和餐廳幾乎都是既有違建,市府每隔一段時間發公文說要來拆,居民會很恐慌。」他說,居民也很希望營業場所可以合法,但就現有法規,實在很難符合資格。

面對燙手山芋,台北市政府也曾著手研擬修訂貓空地區開發許可都市計畫,開放貓空業者申請。然而,審核條件雖有部分彈性放寬,受限於貓空土地坡度與產權問題,大部分業者仍難以通過申請門檻。根據台北市政府於100年公告申請開發許可的61家業者,有8成因條件不符遭到駁回。103年現任市長柯文哲上任後,喊出「三貓計畫」,盼積極解決貓空問題。然針對違建議題,至今尚未有具體進展。

張侑霖補充,貓空是台北市重要的景區之一,很多政府輔導案會不斷進來,面對違建問題同樣進退兩難,「居民都了解就算通過休區,違建也不可能就地合法。但對我們來說,通過休區就像裡面穿著吊嘎,外面套上了一件體面的西裝。」他說,休閒農業區劃定是中央級的,在台北市政府產發局的協助下,能夠順利申請通過已非常感恩,代表台北市政府對貓空的看重與用心。貓空休閒產業社區發展協會的會員們都有共識,目前不把力氣用在訴求就地合法,而是落實自主管理與加強訓練,穿好這件西裝,讓來到貓空的客人有好的體驗。他們相信,只要好好維持貓空景區的觀光地位,貓空能有更好的願景。

跳脫過往光輝,促進地方反思升級

「第一個就是要讓他們知道,你們現在不是最好的了。」從貓空劃定通過休閒農業區後,即投入協助輔導貓空的台灣休閒農業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農委會休閒農業區審定評鑑委員的顏建賢,語重心長點出貓空發展休閒農業的首要心理建設。

他說,貓空確實是台灣最早發展農村休閒旅遊的地方,作為鄰近大台北都會區的休閒去處,假日期間,觀光人車川流不息的景象時有所見。除了擁有渾然天成的地理優勢,他觀察貓空整體居民經濟條件與教育程度,與其他休閒農業區比起來較佳,相對較無追求改變的企圖心。

這麼多年過去,貓空仍多以業者各自推出茶餐、品茶為主要服務,並沒有整體規劃打團體戰的共識。「或許對居民來說,這樣就能賺到錢了。」因此,對比台灣其它努力轉型,投入發展精緻休閒農業的地區,貓空領先地位已不再。

顏建賢舉例,貓空通過休區這兩年,台灣休閒農業學會協同貓空社區夥伴拜訪其它休閒農業區,「很多人回來都嚇得目瞪口呆。」他以南投埔里桃米休閒農業區為例,不僅有專人導覽、生態教育還有手作體驗,整體規劃非常完整。另有一次到台東初鹿休閒農業區參訪,作為後起茶區,初鹿已經有三家茶莊入選農糧署亮點茶莊,貓空至今連一家都沒有。

張侑霖則說,帶社區夥伴出門參訪,見識其它較為偏遠的地區,資源不多,仍辛苦經營發展休閒農業走出一片天,貓空的社區夥伴才真正體認到自身資源的充裕,「這一點我們真的是很幸福。」

顏建賢則進一步指出,貓空在導覽解說、體驗教育較缺乏整體規劃,必須走出過往的光輝,看看其它休閒農業區的用心跟進度,受到一點刺激,地方才可能動起來。「台灣茶葉產值大概是46億,但如果擴展到茶文化,包括茶杯、茶壺、茶席等,產值可以到2千億。」他提醒,隨著人的消費需求一直提升,貓空不能永遠只靠賣茶走下去,必須提升軟體服務,建立與外部的連結,「貓空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臨近都會區,補助資源多,聚焦不易

民國88年就進到貓空,從茶葉農藥把關切入,關注茶葉生產,與木柵區農會合作輔導成立木柵安心茶葉產銷班的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下稱瑠公基金會),也曾於民國88年到97年協助代管台北市鐵觀音包種茶研發推廣中心,近幾年對貓空茶產業的產銷輔導態度則漸趨於保守。

根據瑠公基金會生產組長曾淑莉的說法,「基金會這幾年比較持平來看木柵茶區,主要是發覺木柵這幾年是變動的。」曾淑莉解釋,變動主要來自多方資源同時進駐,在這兩年的盤點當中,基金會發現無論是官方或者民間機構,做專案推動時,許多都會就近尋求與台北近郊的農友合作。

「當這個單位也來,那個單位也來,農友其實有些疲於奔命。」曾淑莉說,基金會重視社區創新跟共好,也在觀望木柵還有哪些值得切入的角度跟空間,否則投入不一定是加分。

在原有的安心茶葉產銷方面,曾淑莉說,安心班員目前有11位,然真正繳交到安心產銷系統的茶葉這兩年平均為880斤,只佔木柵鐵觀音產量的2.5%。她說明,比例之所以如此小,是因為木柵茶農多半擁有自家對外的茶坊或品茶空間,以自產自銷為主,加上鐵觀音茶具有商品獨特性,相對其它茶區,較不需依靠其它通路或茶商來銷售茶葉。然而,曾淑莉也補充,鐵觀音的消費族群較為固定且相對年長,開發較年輕的消費族群,推出更多元的鐵觀音茶加工商品,將是深化木柵鐵觀音產銷重要的下一步。

休區課程凝聚向心力,重新盤點整合貓空資源

貓空休閒產業社區發展協會目前擁有50多名會員,佔了休閒農業區劃定區域總成員的三分之二,是貓空休閒農業區對內對外的主要窗口,也是社區向心力再造的起點,張侑霖說,通過休區後,輔導課程的資源進到社區,對於貓空社區組織團隊培養,起了很大作用。

「人的整合,是休閒農業區的首要任務。」顏建賢補充,休閒農業區除了農業生產,最重要是服務的成分。「主人十八般武藝都要會,要導覽解說,還要會設計跟執行體驗活動。」而貓空,正處在這個暖身起跑階段。

張侑霖投入社區工作已有十餘年,據他觀察,以往邀請各店家參與社區事務相當不容易,因為彼此對地方沒有共識,也不信任對方,直到通過休區,組織與跨域整合的課程進到社區來。「我看到向心力的凝聚,不管是店家、茶農、居民或者回來接班的年輕人,思維轉變,整個社區真的有動起來。」109年舉辦的貓空孝親封茶活動,是張侑霖首次完全放手給協會夥伴舉辦,「大家會自主分配小組、安排工作細節,組織能力跟向心力大大提升,跟課程有絕對關係。」

協會還找來樟湖文史工作室的張振隆擔任總幹事,專攻深度導覽帶領遊程的他,也在協會開辦導覽課程,培養在地的導覽人員。

張侑霖說,課程中,社區夥伴學到如何盤點在地資源,才瞭解原來貓空還有這麼多寶藏,並可以從中衍伸出服務與產品。110年,協會預計推出貓空步道的完整手冊,讓來到貓空的旅客可以輕鬆跟著手冊悠遊散步。隨著這兩年回貓空接班的年輕人愈來愈多,協會工作人員平均年齡只有32歲,張侑霖也預備將協會的工作交棒下去,相信在社區夥伴重新建立連結的傳承力量中,貓空老茶區的旅遊體驗,可望呈現更多元深度的新樣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