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產業的重生:青農張恩沛返鄉結合傳統與創新

茶產業的重生:青農張恩沛返鄉結合傳統與創新

文/何懿庭、林蔚然、劉庭謙、鍾鎧智

張恩沛的鴻智茶廠現今已邁向第四代,對於茶葉的產製流程從懞懞懂懂一路摸索出自己的心得,採茶時機再到烘焙的時間,職人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

張恩沛與茶園一角合影。簡偉丞/攝影

決然放棄生技業,「茶四代」返鄉繼承家業

孩提時期就隨著阿公、父親行走在茶山之間,受到世世代代的茶香洗禮,茶農世家出生的張恩沛,卻並非一開始便選擇走上繼承家業的路。原先從事生技產業的工作,張恩沛提及:「照著正常的職涯繼續走下去,其實就可以大概想到五十歲的生活也會是這個狀態。」除了不滿足於平淡無奇的生活,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莫過於對於家人的感情,也是張恩沛生命中的轉捩點—阿公的過世。阿公的離世,剩下父親一人在家鄉,更使張恩沛意識到其對家人以及從小生長的家鄉、耳濡目染的產業有著濃厚的感情,相對於每轉換一間公司就必須重新累積的經驗,重回家鄉所投資的無論是感情還是茶產業都會有所累積。

張恩沛與前來參觀茶園的學生講解製茶技術與過程。簡偉丞/攝影

妻子無條件的支持成為最強後盾

然而,回到家鄉繼續茶產業的計畫卻並沒有受到家人的支持。先後歷經阿公與阿嬤的過世,在2013年張恩沛終於向家人提出離開生技產業回歸家鄉,但是家族的製茶產業鏈,目前僅有父親在維持著茶園以及製茶技術,後續銷售的相關商業模式也尚未建立極大可能是完全沒有收入,因此受到家人強烈的反對以及表達對他返鄉的擔憂。

然而在一片反對聲中,妻子堅定且溫柔的支持使恩沛學長放手一博,在交往期間,便曾經說過:「我想要當你的員工」,在2017年也就是返鄉的第四年,當時張恩沛購買相關設備以及茶苗,原先的存款幾乎歸零,但是妻子卻毫不猶豫的提供資金。妻子無條件地支持,讓張恩沛得以繼續堅持在茶產業深耕,父母親也從原先認為很快便會放棄,到如今看到學長持續堅持而主動給予支援,無論是父親幫忙管理茶園,抑或是母親照顧茶園或者展售。儘管張恩沛的小孩出生後,生活更加忙碌,但卻讓這個家更團結與凝聚,而當初返鄉的願景也都達成了。

張恩沛與妻子和孩子合影。汪文豪/攝影

張恩沛學長:「家人的相處絕對是第一順位」

剛出社會的張恩沛選擇了大環境的就業方向,如同大多數學習生技領域的畢業生們往業務工作前進,在每天八小時的工作時長以及週末假日偶爾的加班之下,失去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直至阿嬤過世後,張恩沛不禁思考:工作的意義為何?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有許多人會因為沒有完成夢想而遺憾,有些人會因為沒有花時間陪伴家人而難過,又或者是沒有跟朋友一起到更多的地方旅遊,而對於張恩沛而言,跟家人相處是最重要的,在週末假日陪伴妻子與家人是第一順位的。

此外,張恩沛也深受妻子的家庭背景影響,因為妻子的父親本身也是自己創業,在時間上可以彈性運用,因此可以在假日花時間陪伴家庭、維繫感情,這也進一步解釋了張恩沛選擇返鄉接手家裡的茶產業的動機,在當上班族的日子,因為於心不忍父母親獨自照顧茶園,在假日休息時也勢必會回到家裡幫忙,也就相對的犧牲陪伴妻子與小孩的時間,因此在綜合考量後,與家人的相處絕對是第一順位的,返鄉接手後在平日就可以將茶園的事情處理完畢,其餘時間便可以與家人維繫感情。

張恩沛與母親合影。汪文豪/攝影

茶葉轉型之路,坎坷卻也充滿機遇

根據張恩沛的觀察:「台灣茶業面臨了一系列挑戰,包括「正欉鐵觀音」的日漸稀缺、製茶傳統工藝消逝以及手搖茶市場競爭的加劇。這些現象引發了人們對於傳統茶業轉型的討論。」

手搖茶市場成為了台灣一種新興文化,促使茶葉得以推廣至更廣泛的消費者群體。然而,傳統茶葉所擁有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也必須被傳承和保留。因此,在茶業轉型的過程中,需要不同面向的人群投入其中。而在這樣多元化的過程中,茶農之間的合作也對茶業轉型起到了重要作用。茶農們共同參與展售和展覽活動,這不僅是一種新的行銷方式,還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他們推出限定商品等新試驗。茶農的團結與努力,成為了推動轉型的重要力量。

茶業轉型的路途可能充滿挑戰,但也充滿潛力。無論是青年創新或傳統茶業的堅守,都能為茶業帶來新的生命力和發展機遇。這樣的轉型,不僅能讓茶業持續繁榮,還能保護和傳承台灣茶文化的獨特價值。

鴻智茶場一角。汪文豪/攝影

「標竿青農」打破隔閡,顛覆傳統邁向新世代

鐵觀音茶的消費客群主要集中在年紀較長的人群,如何吸引年輕客戶成為了一個挑戰。為此,張恩沛也嘗試一些方式來培養年輕客群的興趣:首先,計劃調整產品包裝,使其更具吸引力和適合年輕人的口味。包括讓包裝變得更小巧精緻,以及進行一些外觀上的微調。其次,茶廠推出了一個名為「標竿青農」的計劃,旨在吸引高中生參與和了解鐵觀音茶的種植和製作過程。

然而,張恩沛還是認為吸引年輕客戶的困難在於需要培養一個喝茶的習慣。他採取的策略是通過在現場進行泡茶體驗,讓年輕客戶親自感受到鐵觀音茶的風味和品質。同時,他們也鼓勵客戶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茶飲體驗,以推廣茶葉文化。然而對於年輕族群的喝茶習慣的推廣仍然還有許多困難,除了利用社交媒體平台之外,目前還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方法。

張恩沛與參訪學生講解製茶過程。簡偉丞/攝影

青農最重要的力量:聯誼會

「木柵青農聯誼會」是一個於2018年成立的組織,隸屬於木柵農會,而木柵農會則屬於台北市政府的產發局和農會體系之下。

聯誼會的成立對於木柵地區的產業傳承具有重要的幫助。作為一個青農組織,它提供了方向和支持。當年輕人返鄉後,常常面臨著迷茫和缺乏發展方向的問題。然而,自2017年至2018年以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木柵青農聯誼會」的成立使他們能夠一起參與培訓課程和專案活動,並共同進行行銷等方面的工作。聯誼會提供了一個相互學習和交流的平台。例如,如果有人家族從事行銷或甜點製作,聯誼會的成員可以互相借鏡和討論,分享包裝設計、行銷策略等方面的經驗。這種合作和交流能夠使每個年輕農民從中獲益,並將返鄉之路走得更遠。此外,「木柵青農聯誼會」作為一個團體,為年輕農民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支持,使他們能夠在產業中做更多的事情。這種凝聚力和資源共享有助於推動青年農民的發展,同時也對產業的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總而言之,「木柵青農聯誼會」的成立對於木柵地區的產業傳承具有重要的幫助。它不僅為年輕農民提供了方向和支持,還促進了他們之間的合作和交流,並提供了更多的資源來推動產業的發展。

面臨製茶工藝的消逝,拜訪老茶師進行跨世代交談

「拜訪老茶師製茶工藝計劃」是2020年由張恩沛開展的一個計劃,旨在探訪年邁的茶藝師傅,瞭解他們獨特的製茶技巧。這個計劃的背後有一個感傷的故事:張恩沛因為阿公的突然離世而失去了傳承製茶的機會,家中的製茶技術就此失傳,他認為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因此萌生了對於探索其他老茶藝師傅製茶工藝的想法,並且把這些傳承都保存下來。

計劃中選取了兩位70多歲仍然從事茶藝的老茶藝師傅,他們分別是張朝聘和張協德。張恩沛定期拜訪他們,與他們交流茶藝技巧和經驗。這些互訪的時刻不僅是學習,更是彼此交流和分享的機會。這個計劃對於茶藝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的幫助。如今,由於市場需求的影響,很多人側重於比賽茶的製作方法,而忽略了傳統鐵觀音的獨特製茶工藝。透過與老茶藝師傅的對話,能夠發現他們在種植和發酵等方面的特殊技巧,這些是以比賽茶製作法無法掌握的。這樣的世代交談能夠豐富我們對於茶藝的理解,為傳統製茶方法提供更多選擇。

另外張恩沛也透過數據和影像記錄了每次拜訪的內容,這些資料可以提供給這些師傅的家族成員或有興趣接手製茶事業的人,讓他們了解自家傳統製茶方法。這樣的資料傳承不僅幫助保存茶藝文化,也能夠確保後代有依據和指引進行製茶,使得茶藝工藝得以延續。總之,「拜訪老茶師製茶工藝計劃」通過與老茶藝師傅的交流,豐富了我們對於製茶工藝的瞭解。同時,透過數據和影像紀錄的保存,也能夠幫助茶藝文化的傳承和家族製茶事業的持續發展。

張恩沛除了致力於推廣茶文化外,也積極保存傳統製茶技術。汪文豪/攝影

轉型迫在眉局,與美食結合成為新商機

文山區的傳統產業發展正面臨著一些挑戰,但我們對未來仍抱有期許和想法。作為一個傳統的茶區,我們希望能夠在保留傳統的同時,吸引更多消費者和提升城市交通的便利性。

然而,張恩沛在訪談當中也提到一個問題:正常商業邏輯創業者會選擇開店,但這也會使得茶園的經營和製茶工作受到影響。這樣的情況讓人感到可惜,因為如果茶園面積萎縮嚴重,那麼以茶鄉為核心的行銷價值也將消失。因此,我們希望能夠有更多人投入茶園的維持和恢復,以及提升製茶技術和設備的投入。

除此之外,店家也需要轉型。與此前主要以合菜為主的消費模式不同,新興的簡餐店和甜點店能夠滿足人們對於小量消費和多樣化選擇的需求。這樣的轉變將使得消費者能夠更好地享受茶葉和美食的結合,也讓店家能夠迎合新的消費習慣。而附近有幾個不錯的例子是「生活在他方」和「威叔茶莊」,它們以簡餐和特色菜式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關注。這些店家的新思維和消費模式改變了人們對於茶葉消費的偏好和習慣。我們希望這樣的趨勢能夠持續發展,並為文山區的傳統產業帶來新的機遇。

最後,張恩沛也非常期待著文山區傳統產業的發展。並且保留傳統,同時吸引年輕人的投入;提升製茶技術和設備;轉型創新,迎合消費者的需求。這些都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改變,讓文山區的產業能夠持續茁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