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永安里大事記,社區的大事小事都報給你知!

來看永安里大事記,社區的大事小事都報給你知!

整理撰文/簡偉丞

石碇永安里歷史介紹

步行於歷史悠久的石碇永安景觀步道,徜徉在千島湖的美景下打卡拍照,如此依山傍水的印象是觀光客眼中的永安里。全台灣有20個永安里,這是有別於其他地區的「龜鄉永安」,擁有豐厚的人文與自然背景,承載著百年以上的歷史風華。

今日的石碇永安社區,昔稱「水底寮」。根據《臺灣堡圖》記載,這裡屬於文山堡的小格頭庄。現今社區裡耳熟能詳的「直潭」、「塗潭」等聚落,是當時就流傳下來的名稱。

直到1965年,當時的林新添村長取名「永安」,為社區添上新風采,盼以「永久平安」的美好寓意能為社區帶來吉祥與安康。

永安過往的主要聚落多隨水庫興建淹沒水底,惟水庫水位降低時,方有舊住宅遺址浮出水面。 (攝影/江俊緯)

傳承許久的茶產業輝煌時光

清代以來,居民種茶、採茶的記憶便早深植於這片土地上。西元1870年編修的《淡水廳誌》即提到,「淡水廳之石碇與拳山(文山)二堡之民以植茶為業。」而《臺灣通史》也有「茶之佳者,為淡水之石碇、文山二堡」這樣的文字紀錄,由此可知茶葉在此有著久遠的歷史脈絡,同時也是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

隨著時間推移,這裡的茶產業也日漸受到重視。1971年,時任台灣省茶業改良場場長吳振鐸有感於茶農製茶高度依賴人力很辛苦,同時製茶環境衛生有待提升,爭取農復會(農委會前身)、台灣省農林廳、台北縣政府與石碇鄉公所補助經費,委由茶業改良場技佐張健夫規劃,與永安當地31位茶農合作出資,建造「台北縣永安共同製茶示範工廠」,設置從茶葉殺菁至乾燥完成一貫化作業的半機械化製茶技術。

這是石碇永安在台灣茶業史上的「第一」,張健夫發明設計的「圓筒殺菁機」也首度在「永安共同製茶示範工廠」發表。永安茶農反應熱烈良好,茶業改良場才陸續向三峽、苗栗等茶區推廣半機械化製茶,「圓筒殺菁機」也成為現在製茶廠必備的機械。

沉沒的碧山村記憶

為了解決大台北地區龐大的用水量,翡翠水庫於1979年動工,然而興建水庫卻讓石碇碧山村因此犧牲,全村406戶、1100人被迫遷村,居民的在村裡的日常記憶也隨同水庫的建立淹沒到了水底。1998年,碧山村廢村並納入永安社區的一部分。

翡翠水庫於1987年落成,不只碧山村,永安、格頭兩村也有部分區域成為集水區,受到嚴重衝擊的居民,過去曾先後多次發起抗議行動爭取權益。

永安里著名「神龜島」景點,即位於過往的碧山村,現已無人居住。 (攝影/江俊緯)

走入歷史的永安國小

永安社區在翡翠水庫興建後被劃設成水源保護區,因發展受限,社區人口逐漸外移,永安國小也面臨招生不足的問題。

根據1997年8月14日中國時報報導,當年8月1日,永安國小即併為雲海國小永安分班,當時只剩七位學生的永安國小從此停招,在歷史洪流中被淹沒。

民國84年永安國小師生上課情形。 (照片提供/永安里民)

氣候變遷下的社區轉型

由於大量非法濫捕,保育類動物食蛇龜的數量快速減少,2013年12月,台灣唯一的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於此成立。保護區外,食蛇龜也常出沒在社區裡的菜園和野溪間,社區行銷也成了以食蛇龜為主題的「龜鄉永安」。

如今,雲海國小將閒置的永安國小轉型為推廣環境教育的場域,社區也舉辦大小課程,將這裡活化成生態教育的場所,以及居民共同使用的空間。

當氣候變遷日漸加劇,社區傳承已久的茶產業也備受挑戰。近年來為落實永續價值的實踐,蕭敏玲里長帶領居民推動地方創生,並與政大高教深耕地方創生計畫合作,朝著智慧生態茶園的目標發展。居民在這裡也成立了食蛇龜保育巡守隊,分不同路線在社區各處巡守,希望攜手邁向共好的未來。

永安居民組成社區巡守隊,在食蛇龜出沒熱點巡查是否有盜獵情形。 (攝影/林昕璿)

石碇永安里大事紀

1920雲海國小成立

1946改名水底村

1948永安國小成立

1965時任村長林新添命名「永安」

1971永安共同製茶示範工廠落成

1979翡翠水庫動工

1987翡翠水庫落成

1997永安國小停招,併為雲海國小永安分班

1998碧山村併入永安村

2013翡翠水庫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於永安里劃設成立

2019政大高教深耕地方創生計畫與永安里合作

石碇永安里小檔案

社區總人口數:926人。

土地面積:63.44平方公里 。

全里戶數:396戶。

全里鄰數:6鄰。

轄區範圍:位於翡翠水庫水源保護特定區域內,境內有北勢溪橫越;東界坪林區,南鄰烏來區,西接格頭里,北連烏塗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