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偉丞、朱珮妤/新北報導】古厝中不同世代的交談聲劃破了山林的寂靜,天還沒亮,位在翡翠水庫旁的新北市永安里早已熱鬧起來。今年85歲的在地耆老高銘忠戴起帽子、繫好皮帶,將待會要祭祀的用具與供品搬到門口,辛勤的在三合院內進進出出。身為組長的他,與家人協力將鳳梨酥組成的大豬公抬上貨車,準備好迎接五年一次的宗教盛會。
「恭迎天上聖母、清水祖師、保儀大夫遶境活動」(通稱迎媽祖)每五年在農曆二月初八舉辦一次,為此,永安里里長蕭敏玲攜手與里民從去年平安夜即開始籌備。2月27日凌晨三點,遶境活動在不絕於耳的鞭炮聲中就此展開,老、中、青三代搭上車,分頭迎接關渡媽、清水祖師、保儀大夫、福德正神及眾神到永安里,直到3月2日恭送神明回鑾。
今年迎媽祖適逢連假,返鄉共舉盛事的里民比以往更多,「很久沒這麼熱鬧了,前幾回都比較冷清。」蕭敏玲指出,這次超過千人響應盛會,是近幾回人最多的一次。在地茶農顏昌海補充,早期迎媽祖於農曆五月舉辦,後來因為五月天氣過熱,宰豬公很容易壞掉,因此當時的里長跟大家協調並請示神明,將迎媽祖改成二月舉辦。
「翡翠水庫建了以後有了後面的湖水,大部分地方都已經開發了,在這邊還可以看到很夢幻的一些景致。」畢業於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的吳若塵長期研究大文山地區的宗教信仰,他指出,有別於石碇其他聚落的迎媽祖,永安里有著翡翠水庫、茶園以及山林交融的自然景觀,實屬特殊。
水庫興建導致人口遷出 迎媽祖重新凝聚在地情感
今年81歲的在地耆老林發,住在一起床就能眺望水庫風景的塗潭,他的孩子幾乎都離鄉工作,有的去做水泥工,有的在外經營餐廳。林發說迎媽祖當天他們全都會回來,因此他和太太林許儉等待著全家人重聚在飯桌上的那天。
永安里因為興建翡翠水庫使得當地產業沒落,海拔171公尺下的茶園與家園沒入集水區範圍,居民為了工作與維生而離開家鄉,使得當地現居里民多數為高齡耆老。
「你仔細去想一想,其實它(永安里)是因為蓋這個水庫限制它的發展性,是在地人他付出了代價,所以維持了這一個非常素樸、非常原始的狀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敬智呼籲,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應以在地人的角度理解歷史,並珍惜這樣的好山好水。
對此,吳若塵表示,「像這邊(永安里)人口外移的情況下,其實這種祭祀活動會更有一個機緣把大家再聚集回來。」他認為迎媽祖有助於凝聚在地里民的認同與情感。林敬智也說,永安里凝聚在地的方式很特殊,「人都搬出去了,為什麼他們還回來,其實是一方面對這土地的認同,一方面想回來看看親朋好友。」
從蝗災到氣候變遷 老中青勇敢因應挑戰
「從小很常在阿公阿嬤家玩,也接觸很多祭祀祖先、神明的活動,可能因為家族務農的關係,所以這件事對我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事。」顏昌海的兒子顏宣承坦言,做茶這行業是靠天吃飯,氣候,也攸關茶農的生計。
相傳迎媽祖是為了祈求蝗災不要發生,一百多年過去了,當地茶農遇到的不是蝗災,而是氣候變遷的挑戰,去年永安里的茶樹耐不住高溫而枯死在水庫邊的案例頻傳。顏宣承表示,茶樹在生長期間雨量的變化,最後做出來的味道,一喝就能感覺出來差別。
面對氣候莫測的威脅,永安里的茶農想出了對應方法來扭轉逆境。高銘忠和顏昌海透過在茶園裝設了土壤感測器,即時監測土壤的溫度、含水量與電導度,進一步了解土壤的水分與施肥狀況,而顏宣承日後也想傳承製茶這項技術,並透過數據更了解自家的茶園情況。
在迎媽祖期間,全台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水庫水位不到一半,而翡翠水庫截至3月3日仍高達87%的蓄水量,水量位居全台之冠。在地人相信,只要用虔誠的心敬天敬神,永安里土地上的茶樹就會長的好,作物在雨水的滋潤下豐收,人也在神明的眷顧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