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父親製茶智慧,盼推廣茶葉特色與認同——顏昌海

承接父親製茶智慧,盼推廣茶葉特色與認同——顏昌海

文/林昕璿

相較耳邊重機呼嘯而過的吵雜,位在北宜公路30K上方,山頂的茶園顯得格外靜謐,站於此處,可以眺望遠方群山雲海繚繞。一早便起身工作的青農顏昌海,接近中午時分,才將手邊修剪茶枝、清除雜草的工作告一段落。衣服上沾著土、滿頭大汗的他,此時卻面露微笑,不顯疲態。而顏昌海的兩位兒子適逢假日休息,也同父親回老家茶園幫忙。帶著斗笠,穿上袖套,手拿鋤頭鬆開硬實的土壤,年輕的身影在多數只剩老一輩耕耘的茶園中,實屬難得。

顏昌海平時在台北市區經營印刷行,每逢假日回來永安照顧茶園,一年又一年,持續不懈。 攝影/朱珮妤
顏昌海的兩位兒子假日隨父親回家種茶,是永安少見的青年農作身影。 攝影/朱珮妤

 佔地不大的茶園裡,卻涵蓋五種茶樹,從台茶14號到17號,更保留舊時茶葉改良場的試驗品系「編號209」。據顏昌海所述,這批茶樹是從民國71年,為當時茶葉改良場(後簡稱茶改場)試驗時所種。民國六十多年,茶改場正推行新品種,在五大試驗茶區內,北區便選定與父親顏文義合作。

「那些研究員很感激我父親,因為另外四個試驗區說這個茶不行,做出來的茶很苦澀,原本(研究成果)差點失敗。但因為我父親做出來的茶他們可以喝,才根據父親製的茶泡給委員,進一步推廣。」顏昌海一面熟稔地拿起茶具泡茶,一面說起曾獲神農獎父親的過往。

茶湯泛著淡黃的色澤,至舌尖略帶穿心蓮的苦澀,過喉則有甘蔗般的甜。這壺茶便是傳承父親鑽研典籍所創的「陰陽對氣」法而製成。所謂「陰陽對氣」便是依十二時辰而行,陰時靜,陽時動,上午陽氣生成時採茶,過下午三點後的茶葉不收,而後開始製茶。

顏昌海家中展示父親顏文義的神農獎獎盃。 攝影/朱珮妤

自幼就跟在父親身旁學習的顏昌海,曾承諾父親,若有需要一定回來家中幫忙。與父親一同製茶多年,雖然父親已不在人世,但在平日操守印刷本業之餘,每逢假日顏昌海仍返家持續耕耘,除了傳承技藝,更希望培養下一代對茶葉的興趣。 「我的小孩也帶他們回來,他們也認同我做出來的茶,不只這樣,甚至還泡給他們同事喝,他們也認同,所以他們才會回來。」顏昌海笑道。

兩位兒子平時不僅協助顏昌海整理茶園,更常與他交流在學校與網路習得的製茶知識與技術。顏昌海表示,兒子們也會給與智慧農業相關資訊,與現有的製茶方法做對照,進而調整流程。

對於後續茶業發展,顏昌海不求大量銷售,只求推廣給識茶的有緣人。「現在拿茶給別人,都是結緣茶,量也不多。蠻多不喝茶的人後來也接受,這才是賣茶的重點,要讓更多人接受,開始多多喝茶。」他坦然表示。

顏昌海(左下)一家合影 攝影/邱海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