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昕璿
以通俗的字句為詞,搭配簡單的曲調,一時興起的林發以高亢的嗓音,哼唱著「採茶相褒歌」。短短一首「相褒歌」,除了是採茶工作忙碌乏味之餘,抒發心境、點綴情趣的即興對唱,在來往的詞曲間,也描述過往的製茶情景與風光。
茶簍掛在身上
山頭很漂亮
來茶山要來採茶葉喔
你怎麼採比較多 我怎麼採比較少
明明我們都是雙手
今年80歲的林發,唱起相褒歌仍是渾厚有力,或許是個性爽朗豪放,再加上壯碩的體格,而被社區居民稱為「黑狗ㄟ」。自幼成長在石碇永安社區的林發,從8歲就開始學採茶,因家境窮困,小學念書時就要協助家中製茶工作。
「以前小時候讀書,是沒有要幫忙家裡作穡(tsoh-sit,從事農務)才去學校。學校老師也不會來家裡找人。」林發說道,當時每天清晨五點便要上山採茶,直到天黑看不見路為止才下山。
講起以前的製茶生活,林發直言當時「真的苦」,卻又在言談間,不時顯露對自身製茶技術的自信與驕傲,「我做的蜜香(紅茶)齁,真的香,在我們石碇鄉,有買我茶葉去泡的朋友都說泡很多次還是很香。」
相較現在製茶能以機器調控濕度、溫度,掌控茶葉萎凋靜置的時長,以前製茶功夫的養成,皆須仰賴自身做中學、學中做,更要看老天爺的眼色。茶葉採摘後,需要依照當日的天氣、風向,觀察茶葉表面蒸散狀況,決定走水時間與揉捻、翻動的時機。「像是吹東南風卡燒熱(sio-lua̍h,溫暖),就需要常常翻,如果吹西北風(天氣冷)就可以放比較久。以前做這個才是『功夫』。」林發笑著說明。
過去林發和林許儉夫妻倆攜手經營茶業,不透過批發,只接品嘗過自家茶葉的老客戶,卻有著「春茶一天至少賣一千多斤」的榮景。「那時候阿嬤很會做生意,最便宜的茶一斤也要賣千二五。」不忘稱讚一旁一同度過辛苦歲月的老伴,林發自豪地說。從包種茶、東方美人到製作蜜香紅茶,大抵只有幾十年累積的經驗厚度,才能孕育對己身技藝的深信不疑。
面對未來製茶技術的傳承,育有五子一女的林發,並不希望子女回鄉接手茶業。或許是因自己辛苦的經歷,從小便教育孩子去外頭學一技之長,不盼他們大富大貴,只願「賺有所食」。「我現在六個孩子都很乖,出社會工作賺錢不用我煩惱,按呢我就快活了。」現在雖仍持續製茶,但已和妻子過著退休生活的林發,很享受每天一同早起散步、種菜的日常。
就像林發說的:「人就是愛食過苦,才有甜通食。」人生亦如品茶,入口之初雖帶苦澀,但尾韻甘甜。雖曾走過那段辛勞,但對林發來說,現今子女各有所成,生活安穩,才是最為可貴的。